搏天堂网站

联系电话027-87056280

中国环境保护这十年,成果、挑战和机遇

发布时间:2022-09-15文章分类:行业动态编辑作者:搏天堂网站阅读次数:2871 次

【导读】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2场,我们很高兴请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先生,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黄部长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首先非常感谢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与各位记者朋友一起见证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你们的贡献。在这里,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搏天堂网站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新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生态环境领域同样如此,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从思想引领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战略部署看,我们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


  从改革举措来看,这些年我们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这十年间,我们还制修订了30余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生态环境质量来看,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我们实施了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另外,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从绿色低碳来看,这十年,我们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去年上线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从国际影响来看,我们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历史性贡献。我们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我们在昆明召开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一阶段会议,发布了《昆明宣言》。我们还积极推动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各位记者朋友,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同时,告诉记者朋友,去年7月,经党中央批准,生态环境部成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我们将把这个中心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宣传和阐释高地。我们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们中心的工作。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陈文俊:谢谢黄部长。下面请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从“坚决向污染宣战”,到全面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请问黄部长,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取得了哪些进展?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下一步还会有哪些重要的举措?谢谢。


  黄润秋: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举措就是部署开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举旗定向,撑腰鼓劲,强调“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应该说,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圆满超额的完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我想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都深有体会,这些年,我们身边的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老百姓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显著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具体来讲,我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三大变化来概括:


  第一,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空气质量指标PM2.5,也就是细颗粒物全国的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另外,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根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3年到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第二,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十年,我们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我们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了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第三,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这些年我们出台了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一部很重要的法律。我们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应该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十四五”以后的想法,党中央明确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我想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这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从内涵上来说,它意味着我们遇到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难度更大、范围更广,要求的标准也更高。所以,“十四五”我们仍然要坚持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广度,用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战略层面上,必须保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我们当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尽管幅度很大,但还是一个中低水平上的提升,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大的接续奋斗的空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第二,从战术层面上,要坚持精准、依法、科学治污。我们提出“五个精准”,就是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我们提出要坚持用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用法治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另外,我们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要统筹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方面“五个统筹”很重要。一是要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治理向深里走,生态环境质量从源头上、根本上改变的需要。二是坚持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因为这两者具有相同的前体物,可以使PM2.5和臭氧协同降低。这两年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年PM2.5和臭氧初步实现了协同降低。三是要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个良好的水体除了有好的水环境质量以外,还应该有好的水生态系统,要有水有草、有草有鱼,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方面、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还要努力。四是要统筹城镇和乡村,农村的环境治理仍然是我们的短板和弱项,尤其是农村的面源污染、垃圾污水、黑臭水体等。五是要统筹好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尤其要建立新化学物质风险防控体系。


  第三,在行动层面,我们已经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现在已经陆续推出。一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和柴油货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二是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将围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三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将聚焦农村的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总之,“十四五”我们将以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黄部长您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请问近十年来我国水生态环境状况发生哪些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谢谢。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前面我已经说到了水环境情况,水是我们环境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水青岸绿、鱼翔浅底”,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也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我觉得这个转折性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修订了《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制定了20多部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夯实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基础。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七大流域设立了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强化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十四五”国控断面总数从1940个增加到了3641个,实现了十大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我们推动建立了跨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这些年,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13个流域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第二,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方面,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围绕“三磷”治理、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等立行立改了1.6万多个违法问题,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标准。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方面,我们已经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在提升城市水环境方面,这些年我们和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过去,黑臭水体在城市里是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在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到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1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我们开展了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了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让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


  第三,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加强了河湖岸线的保护修复,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我们腾退的长江岸线就达到了162公里,滩岸复绿达到1213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富营养湖泊,我们加快了湖泊周边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退圩还湖、严格实施氮磷管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遏制了填湖造地、侵占湖泊水域岸线及违法采砂采矿等违法行为。


  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经过努力,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的典型。比如,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质过去长期是劣V类,雄安新区设立以后,河北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大家可以看看这幅图,不管是水质也好,湖岸的生态景观也好,白洋淀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2021年,全国有18个案例入选到第一批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深入,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谢谢。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以前朋友圈经常有看到晒蓝天的,这几年空气好了,蓝天成为常态,人们渐渐也就晒得少了。请问黄部长,短短几年时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采取了哪些关键性举措?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空间在哪里?谢谢。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说到晒蓝天,我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张图片,但不是白天,搏天堂网站是晚上。这是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这张图怎么拍的呢?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叫“星轨”。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所以,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北京的PM2.5是多少?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所以说,从“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不再是奢侈品。


  北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也超过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我国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为什么我国空气质量能有这么大改善?我理解,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这些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当然,这也与我们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紧密协作、社会各界包括记者朋友们一起“同呼吸、共奋斗”是分不开的。说到关键举措,我认为大力调整“四个结构”至关重要。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这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我们大力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不仅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明显的提升,而且也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因为我们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


  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这十年,我们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6.3亿吨粗钢产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三是大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这十年,我们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都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领域。我们扭转了过去施工工地砂石骨料开采等“暴土扬尘”的局面,城市降尘量明显下降。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过去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顽疾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改善,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全国2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大气污染成因治理的攻关,我们还开发了国家级预测预报模式,对PM2.5的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0%,这样一些技术支撑,都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深感,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的期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突出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


  英国独立电视台记者:这个夏天,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遭受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困扰,中国在面临这些极端气候变化的时候,还会完成自己设定的去碳化目标吗?谢谢。


  黄润秋: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应时的问题。确实,今年夏天,中国各地遭受到了旷日持久的高温热浪,刚才你也提到了,这不仅仅是中国,欧洲、巴基斯坦等很多国家今年都遇到了高温天气、干旱、洪水这样一些灾害性的天气。这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我们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了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的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NDC),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全面绿色转型的轨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非常难的,因为我们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也偏重。所以,实现这个目标,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但这也充分彰显了我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刚才你提到的我们的决心,我想我可以用我们工作的力度来回答你的提问,这十年,我们做了哪些事呢?


  一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十年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的。


  二是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我们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十年来,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搏天堂网站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达到352万辆,也是位居全球第一。


  三是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十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了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森林碳汇增长7.3%,达到每年8.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抵销了我国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我们发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型城市的建设试点,农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大力推进全国的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昨天,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59亿元,通过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上个月底,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人民币,签署13份合作文件,培训超过2000名发展中国家相关人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态度是坚定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全面落实已经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年来,我们能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绿水青山变多了,一些珍稀动植物也频频现身,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生态保护的成效。请问黄部长,这些年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另外谈到生态,就不得不提到COP15大会,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在第二阶段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期待达成什么目标?谢谢。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优美的自然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多次强调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守好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十年来,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这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的十年。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制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在制度举措方面,我们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我们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被老百姓叫做“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得到了初步恢复,洞庭湖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物种就比2018年增加了30种。


  第二,这十年是我国生态保护监管力度最大的十年。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说,祁连山由曾经的“千疮百孔”到现在的“满山苍绿”,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秦岭北麓由“无序开发”到“有序退出”再到现在的生态修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联合有关部门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00多个问题得到整改。


  第三,这十年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巩固的十年。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濒危物种的拯救工程,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过去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彩鹮再次出现,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就是彩鹮,这是难得一见的,在我们大自然里又出现了。上面这张图是海南的长臂猿,这是极度濒危的,也迎来了新的成员,它们种群都在不断地扩大,“失踪”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也再次被发现,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


  第四,这十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十年。我们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实践载体,先后组织命名了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江苏徐州有一个贾汪区,这个区通过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区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第五,这十年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十年。我们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过去十年,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去年10月,作为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我们在昆明成功举行了COP15第一阶段会议,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旨讲话,宣布设立生物多样性基金等东道国举措,会议还通过了《昆明宣言》。这次会议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主题已向全世界阐释了我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COP15第二阶段,我想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综合考虑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我们把第二阶段会议移到了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就是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时间是12月7日-19日,虽然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COP15的大会主题不变,仍然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会标不变,中国仍然作为COP15的主席国领导大会的各项议程,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进程、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我们的力量。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黄部长您好,我们知道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动植物的繁育、老百姓的衣食生活都离不开良好的土壤环境的支撑。我想请问一下,目前我国土壤环境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我们治理的方向是什么?谢谢。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做好土壤污染防治事关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总的来说,我们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摸清了家底。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建成涵盖8万个点位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查明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和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相关数据也和多个部门实现了共享应用。


  第二,建立了体系。我国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确立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原则,构建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污染地块、农用地、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系列标准规范。


  第三,管控了风险。“十三五”以来,我们首先在强化源头预防方面,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了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将1.8万多家企业纳入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面,我们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耕地,我们采取退出食用农产品种植、退耕还林这样一些措施管控风险。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方面,我们依法依规对全国4万多个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累计将1500多个地块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严格准入管理,没有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不得作为“一住两公”用地,也就是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一些地区对腾退工业地块,采用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园林造景相结合方法,规划建成了城市绿地,既确保了安全利用,又做到了拓展生态空间、还绿于民,确保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有效统一。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上海的桃浦工业区是1954年建成的一个化学工业区,曾经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很重,这些年对腾退的污染地块进行有效的治理和修复,这个园区现在已经成为市中心很漂亮的绿地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的标杆。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变化,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底子依然薄弱,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监管执法,防止新增土壤污染。二是紧盯耕地污染突出区域,开展污染成因排查,落实分类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安全利用水平。三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围绕“一住两公”地块加强联动监管,坚决杜绝违规开发利用。四是全面推进新污染物的治理行动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大力增强新污染物治理能力。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黄部长您好,每年夏天很多人会选择到海边渡假,海水质量、海洋环境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下一步,还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黄润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保护好海洋环境对于促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海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可以用四个“新”概括:


  一是陆海统筹治理体系形成新格局。2018年,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了生态环境部,打通了陆地和海洋,我们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精神,分海区设立三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机构,与相关部门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监管执法、保护治理等方面协作机制,11个沿海省(区、市)和相关的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也重新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形成陆海统筹、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我们深入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海洋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年来,国控入海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了25个百分点,达到71.7%。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24个百分点,降到了0.4%。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约17.6个百分点,达到81.3%。我们着力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30项有明确时间节点的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渤海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我们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不断显现。山东青岛市灵山湾将30公里的海岸线打造成市民临海亲海的城市“会客厅”,实现了华丽蜕变。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管护效能实现新跨越。机构改革以来,我们推动陆海统筹的监测网络优化整合,逐步构建了以1359个国控监测点位为基础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我们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管体系,各沿海省(区、市)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已在渤海排查排污口近1.9万个,各地还持续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和海洋垃圾的治理监管。福建宁德集中开展海上养殖绿色转型,将传统泡沫网箱升级为环保塑胶网箱,大幅减少渔业垃圾,过去的海漂垃圾场改造成了美丽的“海上田园”。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截至目前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已经全部划定,全国共设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地145个,总面积约791万公顷。“十三五”期间,我们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2021年,纳入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消除了“不健康”状态。


  四是海洋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形成新机制。我们进一步压实了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责任,2015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先后发现了150多个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督促地方抓好整改落实。我们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执法力度,近年来,联合中国海警局等多个部门开展了“碧海”等专项监督执法行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着力推进“一湾一策”的海湾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持续提升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陈文俊:最后一个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黄部长您好,最近十年,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态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年间,环保长出了“牙齿”,生态环境部门也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请问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标志性的成就?谢谢。


  黄润秋: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首先,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于2015年生效实施,这部法律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了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此外,“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刑法及其修正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犯罪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些都是这十年环境领域法治建设的突出亮点。


  第二,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的十年。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两个顶层设计的文件。之后,一系列创新性制度陆续出台,比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保垂改、排污许可制度等,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也正式列入了国家综合行政执法序列并实现了统一着装。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特别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年7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进展成效,这里我想再做一些简单补充。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落地,压实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检验广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担当的试金石。两轮督察公开曝光了262个典型案例,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者阶段办结了28.6万件,第一轮督察共问责了1.8万人,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这十年是监管执法力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显著的十年。我这里有一组数据,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了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也就是几十件,少的时候就是一二十件。再就是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共计17万多件。


  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了现代遥感、大数据这样一些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及走航车、无人机、无人船这样一些现代化执法装备,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问题发现机制,精准识别问题和线索,大大提高了对恶意排污行为的发现能力。我这里也有一张照片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些企业利用暗管,从地下向海里排污,一般情况是很难发现的,但是在我们的红外成像仪下,无处遁形、暴露无遗,这些企业得到了应有的严肃惩处。同时我们持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恶意违法企业精准打击、严惩重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同时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助力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陈文俊:谢谢黄部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来源:国新网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整理为互联网,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拥有所有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不用作商业用途。如发现本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对争议内容进行整改处理!

Sitemap